2024年04月29日
微信

烟台苹果是这个传教士带来的|《红苹果》转载:西果落户(五)

作者: 李世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02月03日 12:08 |
播放

编者按:

作家吴殿彬所著长篇纪实文学《红苹果》全书共43万字,记叙了自1871年美国传教士引进西洋苹果以来150年的烟台苹果发展史,2021年2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共分六部,十八章,其中第一部为“西果落户”,介绍了近现代烟台苹果的由来。在西洋苹果落户之前,烟台的苹果和中国其他地方的苹果一样,品种非常古老,果子又面又小,跟今天苹果的甜脆口味完全不同。自从1871年美国传教士倪维思在烟台成功引种西洋苹果以后,烟台才成为全国文明的水果之乡,直到今天。对此,吴殿彬说:“今天,我们依然不能忘记西果落户烟台这个源头,否则,烟台苹果便成了没有背景的‘忘恩负义之徒’。”

本平台蒙允转载《红苹果》的最初2章,回溯了当年传教士倪维思把苹果带入烟台的真实历史。


《红苹果》转载:西果落户(五)

倪维思制作了一块上好的木牌,用中英文写上“广兴果园”,立在果园地头的丁字路口。又在果园屋的白山墙上,写上朱红的“广兴果园”四个大字,走在西南河的大道上,老远就能看到这醒目的大字。那条一直通向南山西口,连接乡下的大道,并不十分阔,宽的地方,能错开两头驮垛子的骡子,推小车的人迎了面,得提前准备相让。倪维思把自己果园的道路修得宽宽的,好让人们上果园来方便。这个时候,河里的青蛙叫了,杨柳依依,山野青葱,他站在毓璜顶自家的二层小楼上,看着一片青青的田野上,自己的果园显得有些斑驳,刚栽上苹果苗不久的土地还裸露着发黄的地面,在半山坡上恰似一块黄金般在阳光下惹人眼目。倪维思心里充满了期望,喃喃地向上帝祷告……倪维思的果园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也不可能惹人眼目——人们总是在看到果实的时候,才发出惊叹——南来北往的人们,从大道上走过,老远就能看见“广兴果园”的大牌子,却极少有人上到果园里看看,问问果园里都种了什么。乡下进城来的穿着撅腚袄,腰里扎着草绳子的老农民,头一两次远远看着倪维思这个长着金发留着胡子的美国人,在果园的地里弯着腰刨地,或者在捣鼓什么,有点好奇,互相询问:

“这个洋人在地里干什么?”

“你没看见,有牌子呢!”

“我不识字,牌子上写的什么?”

“写的‘广兴果园’。”

“噢,就是种果木啊……闲着没事,从外国跑到这里来种果木,还能种出个花来?!”

“听说还是个牧师呢……”

“牧师不在教堂里,跑到这里摆弄果木,纯是瞎胡闹——这外国人哪,咱真弄不明白他们是怎么想的,就是‘怪’!”

这时的倪维思,没有心思管人们说三道四,他一门心思要把果木种好。时光从倪维思的指缝里走,“广兴果园”在悄悄地变化着她的姿色。这个大家庭的成员越来越多,在西南河的山坡上嘈杂起来。春天里,白中带红的苹果花开了,园中的各种苹果,举着自己不同的花朵前来打扮这片农场;过了两三个月,园中的樱桃献上了自己的果实,吸引着人们的味蕾。在夏天开始的字典里,梨们开始展露头角,不断地上演着自己的节目:伴着秋天的葡萄香,各个不同品种的西洋苹果,都在绿,青,红的色调里,渲染秋天的颜色。倪维思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高超的园艺,让西洋苹果在烟台成了新居民。到 1877 年的时候,它们个个都能够向社会展示自己家族的风采了。

海伦当然也是园里的帮手。她是个很有才华的作家。倪维思写了《中国人和中国》和传道的五六部著作,海伦也写了《我的中国生活》和《倪维思生平传记———个在华传教士40 年的生涯》等多部作品,但她在日常生活中与倪维思相濡以沫,处处做他的好帮手,可以说是令很多人羡慕的。她在蓬莱的时候,有个远道而来的官员前来拜访倪维思,她因为不能出屋,只能在套间里被同行而来的随从隔窗当一幅西洋美女画,看了半个下午。如今到了烟台,她顾不得自己的娇羞,在写作之余,也到果园里帮忙,跟倪维思和工人们一起做各种各样的农活。这成了果园的一道风景线。城里的人,经常能见外国人,不太当回事,但是,乡下人进城,看到海伦在果园里忙碌,都会停下来远远地观看……

那个时候的烟台,以西南河为界,分成贫富两个区域。西边的地方较穷,毓璜顶以西的山岭和幸福那边靠海边的地儿,说是荒山野岭有点过,但确实是贫瘠。南山上的土,是砂粒较大的壤土,而幸福靠海的边上,远望是一片海滩,只有小毛毛草在春天的风中摇摆着,在秋天里瑟瑟发抖。而在西南河的东边,便是所城里,从明朝时期设立军防“奇山所”以来,经过 500 多年的演变,早已形成了几个大村落,有几千人口在这里居住,成了烟台最繁华的街道集市。1861年烟台开埠以来,经常可以看到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也在集市里来来往往。街市上卖各种农副产品的小摊,除了冬天乡下人挑来的从土窖子里挖出来的菜帮上沾着些许泥土的大白菜和青萝卜是这里唯一的蔬菜之外,其他三季,从春天四五月开始杏子上市,一直到老秋初冬,各样的瓜果菜蔬,轮番在这里亮相献艺,总是热闹得让人眼馋;因为开埠,也有各种会转的小机器和画着西洋美女的粉盒等洋货见之街头,把个所城里繁华得像个万有国。天天,早晨的小吃摊把烟台本地特有的像天津大麻花那么大个的油条和泡了一夜天不亮就在石磨上推出的豆浆,在一缕缕一团团的炊烟中放在人们面前的小桌子上……当然也有豆腐脑。一直招呼到日头懒洋洋地爬到半杆子高了,挑着酒帘的小店撤下门板,吆喝着开张。街头上,又有平底的铁锅下燃着红红的火焰,扎着白围裙头戴白帽的焖子小贩,把黄黄的花生油倒进锅里,一瞬间油便热起来,粉团也就是地瓜或者豆类淀粉做的焖子,随之也跳进锅里,便有油香和焖子的香味在街头乱窜。街头从乡下来的卖瓜菜水果的农夫和小贩们,便趁着还没开张的空儿,赶紧去买一碟来,然后悠闲地在摊前用牙签大小的小叉子挑着一块块拇指大小油吱吱地带着焦黄的焖子,一个一个地品尝,边吃边卖向赶集的人吹嘘自家地里的出产。特别是一到秋天,城里的各种香气和农村带过来的各种新鲜的田野味儿,混杂在一起,便使一个所城里成为醉人的市场……


(转载说明:已获本书作者同意,授权基督时报转载,本平台不拥有版权)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